(資料圖片)
中新網吉林6月21日電 (記者 蒼雁 石洪宇)一架大型植保無人機低空飛過稻田,10分鐘便完成了整片地的施藥除草作業。
32歲的張帥熟練地操作著無人機,322公頃稻田的管理在他手中游刃有余。這個年輕人時時牢記老一輩的經驗,依照農時精心侍弄土地。
作為吉林市永吉縣禾谷豐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“掌舵人”,張帥是名副其實的“米二代”。
張帥居住的萬昌鎮地處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,松花江兩條支流流經這片黑土地,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,全鎮的種植面積達12.6萬畝。作為中國北方優質大米的主要產地之一,該鎮的產品不僅成為國內市場的緊俏貨,近些年還遠銷韓國、日本及歐洲、東南亞等地。
2019年返回鄉村后,張帥成了自家米業公司的繼承者。最初,家人給他一塊40公頃的“試驗田”,讓他熟悉土地。張帥在“試驗田”上摸爬滾打,最終摸索出一套新的管理模式,實現科技種田和商業化銷售。“種地也要緊跟時代。”
實際上,近些年有很多像張帥一樣的“米二代”陸續返鄉,推動“米業”發展。“米二代”的父輩們多為“70后”,他們抓住中國農業發展的機遇期,通過家庭農場、土地流轉、擴大種植規模等手段,淘得“第一桶金”。而張帥等“米二代”則依托農業機械化、農企管理、新商業思維等手段,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再發展。
1994年出生的劉曉奚大學畢業后也回到家鄉萬昌鎮施家村。家里世代種田,她把目光放在了糧食加工方面。“父母種田有經驗,但我對銷售感興趣。”
“米二代”郭琦悅駕駛農機車輛 永吉縣委宣傳部供圖2015年,劉曉奚創辦了一家磨米房,為了招攬更多顧客,她把磨米房設置在了國道旁。這個不到200平方米的“微型”企業成長很快,2017年,磨米房升級成米業公司,經營銷售萬昌大米產品。
30歲的郭琦悅也是吉林“90后”新農人的一員,2019年成立永吉縣合十家庭農場,70公頃稻田全部實現機械化管理。郭琦悅更關注農機的性能,對農機的更迭換代熟稔于心。“現在種地效率更高了,產量也更大。”
連日都是陰雨天氣,稻苗在雨水的滋養下“瘋長”。無人機短暫休憩后,再次飛過綠油油的稻田。張帥認為,機器的轟鳴聲很動聽。(完)